3月26日 ,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全球最大碳市场将首次覆盖重点工业行业,预计扩围后其年排放覆盖量将增加30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20%以上。早在全国碳交易市场筹备之初,规划的纳入范围就包含发电、钢铁、石化、化工、建材、造纸、有色金属和民航等八个重点排放行业。在历经发电行业三个履约周期的平稳运行之后,中国全国碳交易市场即将翻开新的篇章。
一直以来,美国环保协会(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 EDF)在政策制定、制度体系完善、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建设、模拟测试等领域深度参与中国碳市场建设,推动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中国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稳定运行。对于此次扩围,我们认为:
首部气候变化专项立法为碳市场扩围奠定了法律基础
中国首部应对气候变化专项法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于去年5月正式实施,为碳市场的扩围机制提供了法律保障:一是授权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温室气体控制目标,研究制定覆盖行业范围及气体种类的扩围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后分阶段实施;二是确立“成熟一个、纳入一个”的渐进式扩围原则,优先推动碳排放强度高、数据基础完备的重点行业有序纳入市场管控。
首次纳入了过程排放和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
和发电行业只管控化石燃料燃烧排放不同,对于新纳入的三个工业行业,除了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外,工业过程排放也被纳入管控。同时,纳入管控范围的温室气体种类也有了新变化,铝冶炼行业纳入了四氟化碳(CF4)和六氟化二碳(C2F6)两类非二温室气体。这些举措推动了全国碳市场管控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多样化,有助于中国实现更大范围的减排。
首次利用市场化机制推动工业低碳转型
钢铁、水泥和铝冶炼行业,是中国高耗能和高排放的重点工业行业,目前面临着产业转型和节能减碳的双重压力。扩围后,三大行业可以借助市场化机制为驱动力,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行业完成“排放密集型”向“低碳清洁型”的升级。参与碳市场,也有助于企业提高碳排放数据核算和报送能力,定位高排放环节,识别减排机会,还可以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从而推动中国工业行业的碳减排目标实现。
覆盖范围和参与主体大幅增加,市场活力和有效性或将显著提升
2021年7月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以来,纳入来自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2000余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此次扩围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覆盖行业增加至四个,企业数量超过3500家,而年覆盖温室气体将超过8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15%。
更多的行业和主体参与意味着不同成本的减排措施就越多,从而有助于发挥碳市场机制的作用,即用全社会最低成本实现减排。此外,还可以带来积极的规模效应和提高市场流动性,不断改善和加强碳价信号,撬动气候金融工具支持,推动重点排放企业低碳转型。
有力提振了全球对于利用碳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
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体正在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创新的制度设计来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低碳转型,中国的碳市场就是其中一个例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成功扩围为其他正在探索或者考虑通过碳市场实现减排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定心丸”和“强心剂”。同时,中国碳市场建设和扩围的设计和实施也为碳定价机制的开拓和创新提供了有效实践经验。
期待进一步发展完善中国全国碳市场,实现碳减排激励约束机制新局面
2025年是 “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划的承上启下之年。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为“十五五”时期从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创造良好开端。同时,作为实现2030前碳达峰的关键窗口期,未来五年,全国碳市场应稳步纳入其他行业、开展总量控制、引入有偿拍卖机制,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为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作出积极贡献。
《方案》提出了扩围分两步走,分别为启动实施阶段(2024-2026)——推动企业熟悉市场规则,夯实数据和管理基础;深化完善阶段——计划从2027年度起将逐步收紧行业配额总量,建立“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配额调整机制,推动单位产品产量碳排放持续下降。我们认为,为了有力支撑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更为长期的全国碳市场发展规划不可或缺,通过明确政策导向,释放清晰市场预期,引导投资和资源配置,确保持续实现以低成本减排的目标。
作为全球覆盖体量最大的碳市场,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持续完善和深化,对确保碳定价机制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角色至关重要。我们期待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一道,不断加深碳市场的对话与合作,推动《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下国际碳市场规则的持续完善,推动不同地区碳市场之间核算规则和碳价水平的互联互认,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