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下,生态系统碳汇作为一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正逐渐成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焦点,其重要性与日俱增。
生态系统碳汇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实现不同要素间的协同效益,即一种生态系统服务(如碳汇、生物多样性、水资源调节等)的增加或改善能够促进其他生态系统服务的增加或改善,从而实现整体生态系统服务的优化和提升。通过协同效应,生态系统中的不同服务能够相互促进,实现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实施包含“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内的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此外,国家在早前印发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中也提出要“推进生态建设协同增效”,开展碳汇提升效果综合评估,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碳汇与净化功能[1]。
美国环保协会(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 EDF)与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于去年年底联合发布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多重效益的中外实践》报告。报告对中外实践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生态系统碳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森林经营、国土空间规划、可持续农业和矿山修复等五大领域之间的协同效应,展现了生态系统碳汇的多重效益,并为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碳汇发展框架提出了建议,旨在推动生态系统碳汇在全球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01 生态系统碳汇与生物多样性
保护和恢复自然栖息地,提升生物及生态系统多样性,能够使生态系统更高效地固碳,并增加碳储量。这种协同作用不仅维护了生态平衡,还能同时实现减缓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双重效益。
案例
● 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项目
该项目针对当地野生动物栖息地严重退化和经济发展滞后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行动。项目着力恢复退化森林,选用本地树种进行造林,提高了森林覆盖率,也为大熊猫等珍稀物种提供了优质栖息地。同时,项目协调了林业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的冲突,以确保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项目还探索了扶贫新模式,通过提供劳务机会、组织苗木培育等举措,让当地居民深度参与其中。截至2018年,当地社区居民通过参与项目获得的劳务收入超2600万元,通过培育苗木获得收益超1300万元,项目区居民人均增收约2160元,惠及4265家农户(约1.8万余人)。该项目不仅实现了生态系统的有效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还为当地社区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收益,促进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 英国哈尔斯科姆庄园泥炭地修复计划
过去的农业开垦、军事活动和开采行为对哈尔斯科姆庄园的泥炭地造成了严重影响。该地区毯状沼泽呈现酸性,泥炭层较浅,几乎没有能够茂盛生长的泥炭植被。项目团队通过综合考虑历史环境、土地管理、景观设计及修复方法等多个方面,制定了科学的规划,成功恢复了该地区泥炭地的碳储存功能,同时改善了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提高了生物多样性。项目还特别邀请当地历史和环境部门的官员参与监督,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不会造成对历史遗迹的损害。

埃克斯穆尔地区修复工程现场
02 生态系统碳汇与可持续森林经营
森林是全球陆地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可持续森林经营,森林的碳储量和碳固定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基础上,优化森林经营模式能够实现木材生产、生态保护和碳汇功能之间的平衡。
案例
● 福建省三明市林权改革
三明市集体林经营存在着利益分配不均、利益关系不明确、林农经营分散,难以实现规模效益等问题。为此,当地实施了林业“三权分置”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林地所有权,落实农户承包权,放活林地经营权,有效调动了当地林农造林护林、开展森林经营的积极性。同时,当地以林业金融创新为突破口,开发了长周期的林权按揭贷款和林业固碳贷等金融产品,推动森林资源资产变现,破解了林业经营主体资金短缺的难题。此外,三明市还推出了“林票”与“碳票”制度,进一步促进碳汇交易与生态价值实现。
三明市林业局发布的林业碳票
● 马来西亚德拉马科特可持续森林经营
无序砍伐致使德拉马科特森林保护区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当地通过实施可持续森林管理和减少影响伐木技术(Reduced Impact Logging, RIL),有效遏制了毁林行为,减少了常规伐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增强了森林的固碳增汇能力,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并创造了社会经济效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该项目获得了森林管理委员会(FSC)认证,通过探索木材的“生态红利”,实现了长期的经济效益,为国际市场中如何有效融合森林产品与生态服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在由美国环保协会、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和中国能源模型论坛共同主办的“从政策到实践·生态碳汇多重效益”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指出,当前可持续森林经营存在权属不清等问题。由于政策和市场激励不足,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单一功能的碳汇项目,而多功能项目亟需完善相关量化方法和多目标的交易体系。专家建议,应根据林地状况,更有针对性地设立森林经营目标:一方面最大化用材林的价值,另一方面更好地保护具有生态效益的林地。

研讨会暨《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多重效益的中外实践》报告发布会现场合影
03 生态系统碳汇与国土空间规划
在固碳增汇目标下,通过在空间上优化配置“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国土资源和各类要素,如开展农业活动、土地复垦、生态修复和森林管理等,可提升农用地和林地的生态碳汇能力。增强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联动效应,也将提升整体碳汇能力。
案例
● 北京市退耕还林工程
长期以来的农业生产模式导致当地农业区面临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土质退化等诸多问题。为此,该工程将农田恢复为近自然植被,有效提升了植被覆盖率,减少了水土流失,并优化了土壤结构,增强了区域的碳汇能力。截至2018年,该工程实现固碳总量5.22万吨/年,释氧总量11.70万吨/年[2]。此外,该工程还探索了林果采摘、林下经济、民俗旅游、森林康养等绿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拓宽了退耕农户的就业和增收渠道。

北京市退耕还林工程参与主体及职责效益关系图
04 生态系统碳汇与可持续农业
通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采用如有机耕种、农田水利管理以及多样化种植等生态友好型农业实践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农田的碳储存能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增强农田生态系统对干早和病虫害的抵御能力。
案例
● 山东邹城秸秆干式厌氧发酵综合利用项目
山东省秸秆资源丰富,但部分未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大量焚烧秸秆还可能造成区域性空气污染问题。该项目采用厌氧发酵技术,将秸秆和粪污转化为生物质天然气和有机肥料,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增强了农田的固碳能力。项目一期为一条以科研为主的装备研制生产线,年消耗秸秆约3650吨、粪污约3650吨,年产约61.3万立方米生物天然气。二期拟继续建设十一条生产线,预计全年消耗秸秆约43800吨、粪污约43800吨,年产生物天然气736万立方米。经测算,该项目单条生产线减排量可达955.88吨,项目总减排量可达11470.56吨,展现出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农业减排方面的巨大潜力。
● 美国艾奥瓦州土壤和水资源成果基金项目
传统农业实践导致艾奥瓦州农田土壤退化、农业径流污染,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为应对这些问题,量化风险投资公司ReHarvest Partners与艾奥瓦州大豆协会旗下农业公司AgOutcomes于2020年共同创立了美国艾奥瓦州土壤和水资源成果基金。该基金引入“成果付费”机制,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农民预先支付实施可持续农业措施的费用,激励农民采取覆盖种植和保护性耕作的可持续耕作方式。这些措施不仅改善了农田和农业径流的质量,还实现了碳封存以及氮和磷的减排。截至2024年,该地区实现了平均每英亩0.75吨的碳封存,总碳封存量达462000吨。
05 生态系统碳汇与矿山修复
矿山修复是生态恢复的重要领域,也是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关键途径。矿产资源开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但同时也导致了大量极度退化的损毁土地和废弃矿山的出现。这些废弃矿山严重破坏了区域生态环境的碳平衡,使矿区固碳能力急剧下降甚至丧失。矿山修复项目通常能带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修复、水资源管理和社区经济发展等多重效益。
案例
● 山西省太原市西山生态修复项目
太原市西山地区因长期矿山开采导致植被破坏、生态退化、土地闲置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该项目采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模式,探索多元化资金筹集渠道。其中,“二八政策”鼓励企业参与生态修复——企业完成80%的修复面积,即可获得20%的开发用地面积,这一政策这有效吸引了社会资本的投入。项目通过引进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加速了植被恢复与区域生态链条重建,使西山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近百万吨,污染排放量降低了一半以上。同时,考虑到矿区修复后的土地空间多功能利用,该项目引入了生态旅游和农业开发,为当地100多个村庄创造了近万个就业机会。
● 澳大利亚嘉拉森林矿山生态修复项目
嘉拉森林矿山开采后,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生态系统复原力下降,社区发展面临挑战。该项目通过恢复本土植被群落,提高了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复原力,确保了矿区修复的长期生态效益。同时,项目鼓励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恢复工作,通过培训和就业计划提升他们的技能,保障其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收益。项目成功平衡了碳汇、生态保护和社区发展等多重目标,为可持续采矿模式树立了典范。
在围绕报告开展的“从政策到实践·生态碳汇多重效益”研讨会中,有专家指出,废弃矿山在实际修复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目前,中国矿山生态环境修复资金主要依赖于中央专项资金,这一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专项资金来源单一,资助范围有限,资金总量不足,难以满足矿山修复需求。同时,矿山修复涉及多部门间协调,地方政府往往积极性不足,且在提供配套资金方面也面临困难。还有实践者指出,在多部门协同管理的情况下,煤矸石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碳汇提升及多重效益的实现,以及矿井水的综合利用等问题,都亟待关注和探讨。此外,一般从业者还面临对碳汇相关投融资渠道不熟悉的挑战。
随着生态系统碳汇的多样性和潜力不断被挖掘,如何做好生态系统碳汇与其他领域的协同,最大化其多重效益已成为未来项目设计与实施的关键议题。美国环保协会将持续关注该领域的发展动态,致力于完善生态系统碳汇的发展框架,助力其在全球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点击此处下载报告
注释:
[1] 源自中国政府网: 关于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的通知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6/17/content_
[2] 鲁绍伟,李少宁,刘逸菲,等.北京市退耕还林生态 效益评估[J].生态学报,2021,41(15):6170-6181.
图片源自: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