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碳中和态势下,氢能具有清洁高效、应用广泛、来源丰富的优点,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新能源,是全球经济脱碳的重要手段。
2024年11月13日,“氢能助力气候行动:迈向净零排放的清洁能源未来边会”在阿塞拜疆巴库《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大会(COP29)中国角成功举办。会议由中国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中国石化、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主办,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承办。150余名来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企业、NGO等氢能领域相关代表出席会议。现场发布了《COP28“氢能安全、气候有益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倡议落实进展报告》和《绿氢经济报告》,展示了中国氢能创新实践进展,推动氢能低碳、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合作。
中国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副总干事兼执行干事邹刺勇、阿塞拜疆能源部副部长埃尔努尔·索尔塔诺夫分别致开幕词。
赵英民指出,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氢国和氢气消费国,刚刚通过的中国首部《能源法》,明确将氢能纳入了能源管理体系,未来中国将更加注重发挥氢能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支撑作用,推动交通、工业等用能终端的能源消费转型,推动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绿色低碳发展。邹刺勇从工业化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气候行动的角度,与大家分享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中国合作推进氢能产业发展的进展。埃尔努尔·索尔塔诺夫对中国在低碳能源转型和绿氢快速发展方面作出的引领性贡献表示赞赏,并建议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加快绿氢供应、关注绿氢储运加等后续产业培育并充分重视公众支持的重要性。
在主旨发言环节,美国环保协会主席柯瑞华(Fred Krupp),全球发展智库首席专家、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辜胜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永生,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会长贝德凯及国际氢能理事会达里亚·诺切夫尼克围绕氢系统的气候效益、能源转型、氢能产业低碳高质量发展等主题进行主旨演讲。
美国环保协会主席柯瑞华(Fred Krupp)重点围绕氢“如何生产”“如何使用”以及“如何管理”三方面,阐述了“最大化氢系统的气候效益”的紧迫性及必要性。柯瑞华指出,氢能项目并非天然的气候有益。对于氢来说,只有被“清洁”地生产、“明智”地使用以及“谨慎”地管理,才能真正对气候发挥积极作用。
首先,在氢的生产环节,氢生产需要大量的能源,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其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我们需要关注氢生产上游的排放,例如在天然气制氢的上游,天然气开采会产生甲烷。因此,若要使天然气制氢具备积极的气候效益,首先要确保永久捕捉和封存二氧化碳;其次,天然气开采过程中的甲烷排放必须大幅减少。对于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必须确保其生产所用的电力来自“新的无碳能源”。
其次,在氢的使用环节,柯瑞华表示,目前许多拟议的氢气使用方式不利于气候效益和行业竞争力。大多数情况下,使用可再生能源进行电气化是实现脱碳最快、最有效和最具成本效益的途径。但是电气化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世界仍然需要低碳或零碳燃料,来驱动当前无法依赖电力的行业(比如水泥、钢铁和玻璃生产等)。此外,航运和航空等交通领域未来也将依赖低碳燃料,氢气可以作为电合成燃料(e-fuels)的基础。
最后,在氢的管理方面,需要说明的是,氢气本身是一种间接温室气体,但该问题一直以来被忽视了。对此,柯瑞华称,美国环保协会的科学家与大学研究员们,即将在美国和欧洲首次开展实地研究,来测量氢价值链中的排放量。与此同时,美国环保协会也在与中国的关键合作伙伴一道,共同应对这一挑战。
柯瑞华呼吁,眼下,我们有机会为氢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前瞻性的规划,氢系统可以成为应对气候危机的重要力量;但如果处理不当,将会浪费宝贵的投资和时间。通过国际间的合作,我们可以减少氢的气候风险并使其对气候、行业和社会产生积极影响,让氢系统最大化地发挥出它的脱碳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