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在武汉召开“自愿减排国际合作的风险防控与监管路径研讨会”。会上,《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的国际化前景展望——“一带一路”篇》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该报告是在美国环保协会(EDF)的支持下,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基于全球气候治理国际合作和共建绿色“一带一路”背景,以自愿减排国际合作为研究切入点,提出“一带一路”碳减排合作的实施路径、减排量供需分析、“一带一路”自愿减排合作潜在挑战及应对建议,以期为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利用自愿减排市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智力支持。
报告封面
今年1月启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与2021年7月启动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互为补充、互为联通,共同构成了“强制+自愿”的国家碳市场体系。以CCER为代表的自愿减排市场是助力国家实现碳中和、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巴黎协定第6条的逐步实施,自愿减排市场在服务全球气候治理领域作用凸显,特别是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碳减排。其中,开展“一带一路”自愿减排合作,不仅是推进落实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举措,更是CCER项目体系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在此背景下,该《报告》的发布为中国碳市场的国际化发展,服务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及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提供了详实的路径、建议及数据支持。
本文提炼了该《报告》三大核心要点,具体来看——
要点一:“一带一路”碳减排国际合作的路径
-
后巴黎时代,全球自愿减排具备合作基础
《巴黎协定》第6条细则鼓励各缔约方通过自愿合作,促使碳减排量与技术资金等可持续发展要素双向流通,促进减排合作达到双赢的效果,形成了6.2条和6.4条两个框架。
并且,已有多个基于第6条的项目试点,比如“瑞士境外碳补偿项目”试点、瑞典能源署虚拟试点研究。截至2023年11月,针对第6条下所有合作机制试点的投资额约为至少18亿美元。
《巴黎协定》第6.2条和第6.4条
-
基于自愿减排的“一带一路”碳减排合作机制设计
借鉴巴黎协定第6条下的试点经验以及国际碳减排合作的先行项目(比如JCM机制),我们认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碳减排合作应基于全球气候谈判的框架下,依托项目开展自愿减排的方式进行,这种形式能以最小的成本达成合作共识,兼顾沿线国家的经济效益与减排效益,实现合作双方共赢。
下图为按照上述思路设计的“一带一路”自愿减排合作机制示意图——
要点二:“一带一路”自愿减排量的消纳及供给潜力
-
潜在消纳渠道——《巴黎协定》下国家层面的需求
根据Climate Action Tracker(CAT)对全球排放差距的定量分析,以2030年为例,即使最乐观净零排放情景的排放量与1.5℃情景也相差了230亿吨。正是这种排放差距导致了《巴黎协定》第6条市场机制下对减排量的需求。
全球温升与排放差距(根据CAT数据绘制,数据截至2021年底)
-
潜在消纳渠道——强制碳市场的需求
强制碳市场一般会引入抵消机制作为碳市场的补充机制用于履约。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积极推进碳市场建设的进程,若相关碳市场顺利建成运行,按照不超过10%的抵消比例,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碳市场抵消需求潜力最大或可达3.2亿吨(正在建设以及考虑建设的碳市场覆盖排放量按照该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70%测算)。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碳市场发展情况(点击查看大图)
-
潜在消纳渠道——行业减排机制的需求
CORSIA作为第一个全球性行业市场减排机制,将产生巨大减排量需求。据测算,全球国际航空2021年到2035年间的总抵消需求将达到20~35亿吨,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航空总抵消需求将达到9.4~16.4亿吨,为“一带一路”自愿减排量需求创造机会,目前,中国的CCERs减排量已获准用于CORSIA试点阶段(2021-2023)的抵消,若获得批准可用于未来阶段的抵消。
-
潜在消纳渠道——碳中和驱动的需求
大型活动的碳中和、个人办公或出行的碳足迹抵消,以及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可持续发展披露准则对碳排放信息披露要求和合规引导等也都是减排量的潜在重要需求途径。
-
减排量供应潜力——国内渠道的供应
CCER已经重启,根据《基于CORSIA的CCER发展路径研究》报告,若按原CCER体系的供应趋势,预估国内的CCERs潜在供应量可达6400万吨/年(暂不考虑CCER体系重新启动政策的影响)。
国内CCER减排量供应潜力预估
-
减排量供应潜力——国外渠道的供应
减排类
“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些重大工业类项目,包括电厂、炼厂、钢铁厂等重工业项目具有明显的减排效应,根据相关研究测算,2020-2025年海外电力投建项目及工业类项目的减排潜力可达2.09亿吨。
“一带一路”工业类项目减排潜力(数据来源:美国环保协会EDF)
碳汇类
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和全球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未来更具潜力的减排可能是负碳技术,包括碳汇以及碳捕集与封存(CCS)相关项目等,应用前景十分巨大。
“一带一路”沿线碳汇潜力
要点三:“一带一路”碳市场建设的思考
从自愿减排合作角度看,建设“一带一路”碳市场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或有以下几个方面——
为更好应对风险,服务“一带一路”碳市场的建设,报告提出以下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