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第三届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在青海国际会展中心开幕。
本届博览会由商务部、生态环境部、中国贸促会、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本届博览会聚焦“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主题,务实推进国内外生态建设成果共享互鉴、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生态产品贸易融通、生态价值转化合作,为推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海力量。
博览会开幕当日举办了“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主旨论坛。来自EDF的气候韧性水系统项目副总裁莫里斯·霍尔(Maurice Hall)在该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探讨如何建设更具韧性的水资源供应系统,以应对气候变化和其他资源压力所带来的挑战。
EDF的气候韧性水资源系统项目旨在帮助全球最缺水的地区和社区提供可持续且健康的水资源供应。其重点工作领域包括:在自然基础设施层面使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来降低洪水风险,改善水质和水生态;在食品供应链层面与农民和食品公司合作,节约水资源;在海洋领域支持可持续渔业,发展能够应对水温升高和海水酸化的海洋生态系统;在地下水领域开发政策工具来帮助社区更加可持续且公平地管理地下水资源
霍尔表示,气候变化将给全球各地区的水资源带来深远的影响,这也是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最重要的挑战之一。他指出,水资源分布及降水将变得更加不可预测,在不同地区体现在更频繁、持续时间更长的极端干旱天气或者强降水引发的洪水灾害。而全球气温的上涨也将以指数形式导致土壤、湿地等重要生态服务产品中的水分蒸发,带来不可逆的影响。
与此同时,水资源和农业、粮食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现阶段的决策过程很少将粮食资源和水资源耦合考虑。霍尔指出,青海省为保护地区的美丽景观和生态系统所做的工作将其自然美景和特殊性转化为对该省、国家乃至全球的价值。同时,他还提到,在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健康,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等方面,青海省的前瞻性战略和方法值得更多地区借鉴学习。
霍尔分享了EDF气候韧性水系统团队在此的主要工作方向。其中,以多重效益为目标的解决方案致力于在水资源管理中寻找或开发新思路,从而为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提供多重效益。这种方法能够在解决水资源挑战的同时,兼顾到其他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霍尔讲解了多重效益土地再利用的实践案例,即将灌溉土地转变为能够节约水资源并提供额外效益的新用途。这些新用途可以包括放牧、可再生能源发电、旱地农作物种植、公园和地下水补给池等活动。通过这种方式重新利用土地,社区可以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创造当地经济机会,并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另一方面,EDF气候韧性水资源系统项目利用各种监测系统、传感器和测量技术收集数据,推动水资源管理领域可靠且可及的数据收集与核算。这对于评估水资源可用性、管理水资源分配、制定水资源相关政策,以及践行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实践至关重要。可靠且可及的数据意味着关于水资源供应、消纳和其他相关因素准确的信息能够通过用户友好的界面提供给包括水资源管理者、决策者、研究人员及公众在内的各利益相关方。这有助于提升水资源管理的透明度,加强多方合作,并为决策提供科学支撑。与此同时,在水资源管理的背景下,核算涉及到准确监测、跟踪水资源供应和使用情况,这有助于了解水资源的可用性和分配情况,识别高水耗和低效区域,为实施有效的水资源保护措施提供支持。
土地蒸散发数据是水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因素,体现了水分从土壤中的自然流失,而该数据很久以来都是缺失的。为解决数据缺失的问题,EDF联合美国航空航天局、沙漠研究所及其他多家机构联合开发了“Open ET”在线水资源数据平台,记录美国西部17个州的蒸散发数据,为美国西部水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工具。西部的土地所有者们可以使用“Open ET”跟踪他们的水资源使用情况,改善灌溉方式,降低肥料、水和能源成本。对于水资源管理这来说,“Open ET”可以提供更准确的水资源供应跟踪,简化监管合规性,并与当地社区共同开发解决方案。总之,“Open ET”提供的公开数据和工具,不仅为农民、农村社区、水资源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也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创新策略,有助于推动实现更高效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推荐阅读
“水-粮”协同是以多重效益为目标的解决方案的重点关注主题之一。水资源与粮食资源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保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管理和决策过程中需要综合考量“水-粮”关系。EDF北京代表处美丽黄河项目也高度关注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程,并于近日发布了《黄河流域绿色低碳转型目标下的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WEFE)纽带关系协同管理》报告。
报告深度剖析了黄河九省的水-能-粮-生态系统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并就九省多自标协同管理给出了深刻建议。以下为报告速览及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