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简介
气候变化是当前突出的全球性挑战,也是人类面临的长期、深层次的生存发展挑战。低碳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同时具有促进社会、经济、环境正向发展的协同效益,能够助力美丽中国建设。近日,中国能源模型论坛(CEMF)发布了年度系列报告《加速低碳转型,赋能2035美丽中国》,明晰了低碳转型与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在联系,利用模型探索中国能源低碳转型路径,研判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部门关键减排举措,并分析了转型路径的经济性,最后综合减排路径和实践案例,提出部门低碳转型赋能美丽中国建设的对策建议。
报告摘要封面
低碳转型多维赋能美丽中国
低碳转型是经济增长由“规模和速度型”向“高质量和高效益型”转变的重要机遇,其效益不仅体现在GDP的增长,也体现在就业、生态和社会公平等诸多方面。基于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应聚焦生态环境领域,重点从应对气候变化、环境质量与健康、生态保护与修复等三个重要维度系统、全面落实。将低碳转型纳入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系统有序推进各部门工作,实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气候治理的协同共赢,高速、高效、高质地落实气候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
2035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三个重要维度
低碳转型助力社会、经济、环境发展
中国能源低碳转型路径和部门减排举措
2035年是我国初步建成美丽中国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年份,也是实现“30前”碳达峰后进入深度减排的关键节点和迈向“60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起点,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战略意义。中国能源模型论坛(CEMF)研究团队面向碳达峰、碳中和,以2035年为重要时间节点,展望政策情景、碳中和情景、加速碳中和情景、深度减排情景等多种情景下中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及之后进一步减排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轨迹,结果表明,中国能源相关碳排放可通过更高强度地提升能效和电能替代率,控制高耗能产业产品产量和单耗,驱动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型,最早可能在2023-2025年实现碳达峰,并在2035年实现碳排放较政策情景峰值减少28-50%,继而在2050-2060年实现碳中和。
中国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路径汇总
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将在2030-2035年达到峰值并开始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在2035年达到42-55%,在2060年上涨到85-93%;电力和工业部门减排潜力最大,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点领域,交通和建筑部门减排潜力相对较小,但科学合理的转型举措将大幅提升社会生活水平,并降低环境污染:到2035年,电力部门减排潜力占总量的40-49%,工业部门则占32-39%,到2060年,占比分别达到48-53%和31-33%。
电力部门作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优先领域,可通过优化发电能源结构、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促进电力技术创新等举措实现能源结构转型和碳减排。
工业部门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领域,主要依靠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持续推进用能低碳和加快技术创新融合等措施实现低碳转型。
建筑部门则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城乡建设、提升建筑节能水平、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和推广低碳前沿技术等举措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的绿色低碳转型。
交通部门可通过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进交通用能低碳、形成绿色出行模式和促进技术融合发展等举措落实减排。
转型成本效益方面,碳中和情景和加速碳中和情景下减排所带来的经济净损失分别为8.7万亿元和42.8万亿元,但将分别带来169万亿元和230万亿元的外部收益 ,到2060年,40年累计净收益分别为160万亿元和187万亿元。产业投资方面,在碳中和与加速碳中和情景下,到2060年,清洁能源发电回报率将分别增长42%和30%,投资相对增长24%(1.06千亿元)和27%(1.2千亿元)。
中国碳中和路线图(以加速碳中和情景为例)
加速低碳转型在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还将通过带动非化石能源行业发展缓解经济压力,并将明显降低由气候变化导致的生命健康危害、基础设施损坏和农业生产变化等系列影响,带来远高于其经济代价的外部收益,且减排力度越大,净收益越高。
低碳转型赋能美丽中国的初步探索与强化建议
报告收录了来自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生态系统等重点领域不同利益相关方在不同尺度上实现协同增效的研究进展和实践案例,分析发现低碳转型举措在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也给人居和自然生态环境领域带来包括污染物减少、生态服务价值提升等诸多环境效益,协同推进气候变化应对、生态保护与修复、环境质量与健康,助力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
低碳转型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内在联系
为推进低碳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协同发展,报告基于减排路径和案例分析,从内涵理念、体制机制、科技创新、试点示范等角度提出促进部门低碳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增效的对策建议:
1.加强低碳转型与美丽中国建设在顶层设计和专项政策中的衔接
美丽中国建设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需进一步强化其与低碳转型在顶层设计中的衔接,统筹考虑降碳所涉及的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和生态等各重点领域部门及其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与减污、扩绿、增长的协同,结合利用行政和市场手段全面部署落实。
2.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发挥协同效应
从指标体系入手,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美丽中国建设进行统筹考虑,在其评估指标体系的设置中考虑“气候变化减缓”和“气候变化适应”这两类气候变化应对的相关评估指标。通过以绿色低碳转型为核心的气候减缓行动来推进全社会变革与高质量发展,以提升气候韧性为目的的气候适应行动降低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损失,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3.完善美丽中国建设进展跟踪评估机制,敦促目标落实
研究、完善并更新发布“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配套发布进展评估数据,统计边界、核算方法学和定量/定性评估标准,并协同环境质量与健康、生态保护与修复、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领域搭建数据监测和信息共享平台,动态监测美丽中国建设进展,尤其是尽快开展并发布第一次美丽中国建设进展评估。
4.促进具有协同效应的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关注技术创新
探索跨学科和系统化推进低碳转型的信息分析工具以及前沿技术创新,发现降碳协同推进减污、扩绿、增长的新模式和新业态,并在强化关键渐进性技术创新的同时,布局颠覆性技术突破,通过不同时间段、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的技术安排,加速建设美丽中国。
5.开展协同增效关键技术与模式的试点示范,探索应用潜力
因地制宜开展具有协同效应的低碳技术解决方案和综合示范工程试点,探索关键创新技术和发展模式的可行性,能够实现降低重点部门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基础设施韧性、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环境质量与健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绿色包容性增长协同增效,总结实践经验,实现以点带面,为大规模推广应用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