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专家建言,共同“碳”索气候投融资和碳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

据预测,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在低碳发展领域共需百万亿级人民币的投资,如此巨量的资金需求需要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促进经济的绿色低碳发展。2022年8月,生态环境部启动了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鼓励试点地区积极探索金融机构支持低碳产业发展和重点行业转型的方式。

我国碳市场在试点碳市场发展和全国碳市场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基本发挥了碳定价功能,并形成了相对系统的制度体系。碳价的形成以及高质量的碳信息披露是确保中国气候投融资有序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而这都有赖于我国碳交易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为探讨碳市场与气候投融资协同发展方向,EDF、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支持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于4月7日举办了“‘融’通碳路 — 碳市场与气候投融资国内外趋势展望”论坛。会议邀请了来自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试点碳市场、研究机构以及金融机构的专家,围绕碳市场和气候投融资的相关发展和实践开展了深入探讨。

精彩观点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逯世泽首先强调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指出全国碳市场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工具,同时其也为气候投融资提供资金来源并为相关风险和收益评估奠定基础。此外,逯司还介绍了当前全国碳市场取得的相关进展以及后续工作方向,他指出下一步强化数据质量管理、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逐步建立起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监管有效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志轩在会议上指出了气候投融资在双碳工作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可以借鉴试点碳市场在开发碳金融产品方面的经验,进一步推进碳市场与气候投融资的结合并在试点继续开展相关探索。他还指出,需要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使用气候投融资工具,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领域,同时探索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在《巴黎协定》第六条的基础上,开发碳减排产品和碳金融产品的合作。此外,王志轩表示未来还需要完善气候投融资评价机制、建立健全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发挥标准对气候投融资活动的引导和倒逼作用,并推动气候投融资标准的国际化。

世界银行亚太地区环境、自然资源与蓝色经济全球实践局首席环境经济专家Giovanni Ruta (乔万宁)指出,相较于其他国家,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任务非常艰巨,整个过程的资金需求量巨大,但是中国在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方面具有显著的劳动力优势和技术优势。他还提到,在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来增加城市的气候韧性。此外,他提出中国碳市场需要逐步过渡到以总量控制为主的模式,并尽快重启CCER交易,以充分发挥基于自然的碳抵消方案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最后,他还介绍了世界银行在支持各国碳市场发展方面的具体工作,并表示世行正在依托PMI计划来推进碳市场的改进和完善。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碳排放交易管理处处长刘峰总结了中国建设碳市场的政策背景以及目前国内外碳市场发展的情况,介绍了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总体思路、原则和后续工作的重点方向。刘峰还介绍了全国碳市场管理体系,从制度体系、运行支撑系统和多层级联合监管体系三个方向介绍了全国碳市场建设的进展,以及运行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在上述基础上,他还明确了全国碳市场下一步工作的方向,首先需要完善制度机制,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试行)》尽早出台;同时要提升监管水平,强化数据质量管理;最后还要通过扩大控排行业范围、丰富交易主体、推进自愿减排市场的建立来强化市场功能建设。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授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结合中国实际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产业特点对中国碳市场的总量设定和配额分配发放机制进行了解读。他强调碳市场是实现高质量碳达峰碳中和的基础政策工具,同时有效地碳价也会引导我国企业和居民进行生产生活方式的低碳转型,并提供高效激励机制。他还提到,碳市场需要配合其他相关政策来确定稳定的碳价轨迹,这将有助于企业和金融机构形成合理的价格预期,从而进行有利于减碳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投资。

EDF高级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Suzi Kerr认为中国的低碳转型潜力巨大,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气候投融资实践将在国际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她还介绍了投资者有效参与气候投融资实践的三大必要条件,即,投资者对绿色低碳领域的认知、政府对气候投融资的政策激励、以及能力建设。她还分析到,中国碳市场可以利用已有的MRV体系、长期可预测的碳价信号来支持气候投融资的进一步发展。Suzi认为,下一步应该通过引入配额拍卖机制增加政府收入,从而将更多的资金投向重点行业的减排;同时中国可以依托碳市场平台开发多行业协同的转型路径;另外,中国还需要以碳市场为基础,建立综合的碳金融政策组合。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总经济师张昕提到,全国碳市场要充分发挥激励约束作用,并分析了目前全国碳市场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包括数据质量问题、价格异常波动问题和交易潮汐现象。他提出要进一步建立数据质量的长效监管机制和日常监管机制,不断强化法律威慑力,从而提高数据质量违规操作、违法操作的成本。此外,张总师指出要协调统筹地推进市场交易主体的扩大,交易产品种类的丰富,以及交易方式的优化,进一步发现有效碳价。他表示,未来要以碳市场总量控制为基础,结合用能权交易等手段,通过市场机制来推动碳中和。

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指出自愿减排市场通过降低企业履约成本、激励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助力碳市场进一步实现其激励约束功能,此外自愿减排市场具有一定的溢出效应,能够带动更多的主体参与减排行动。他还提到,目前国际上各个机构正在大力推进统一的、透明的、具有流动性的国际自愿减排市场的建设。最后,他还对中国自愿减排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他认为应尽快推动CCER的重启,并朝着市场化、金融化和国际化的方向进一步探索中国自愿减排市场的建设。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刘杰介绍了上海试点碳市场的特色和目前的工作成果,同时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还通过承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的建设和运营来支持全国碳市场建设。他还介绍了上海碳普惠机制的发展,主要的特点是同时从项目层面和公众层面共同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减排,未来上海将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碳普惠机制。在气候金融相关工作方面,他指出上海环交所一直在推进碳金融产品和碳资产管理模式的创新,包括开发了碳配额远期、碳配额质押以及碳中和指数等。此外,他还介绍了上海环交所在推进碳管理体系标准、碳资信评价标准的开发和应用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总经理孟萌梳理了最新全球气候投融资框架,并指出巴黎协定第六条为气候投融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双边和多边资金机制,同时第六条下自愿碳市场机制也是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投融资体系构建的重要渠道。通过对“一带一路”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碳市场链接和合作可能性的框架指标标注研究,孟萌指出应综合考虑各国间的具体合作模式,明确上述各类模式如何推动并确保其NDC目标的实现,此外还应考虑有关碳市场链接的基础设施建设、关键要素的设计、以及优化自愿减排项目开发流程等。

中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武汉)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朱国辉指出气候投融资目前存在供需矛盾、资金缺口大等问题,而全国碳市场是解决上述问题同时推进气候投融资工作的重要基础。朱国辉从三个方面提出如何推进以碳市场为主要特色的气候投融资体系建设,即完善制度设计、提升碳金融创新、以及建立项目库并建设气候资金和项目的对接渠道。朱国辉亦表示将充分结合武汉市武昌区气候投融资试点相关工作以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的框架体系和功能,为构建环境权益统一大市场建设种好湖北试验田。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建宇提出信息披露是高质量发展气候投融资的关键,基于碳市场已有的数据基础、核算体系、披露平台进行气候信息披露,可充分有效地提高信息披露的标准化和质量。此外,张建宇介绍了不同情境下“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和地区建设碳市场可行性分析结果,并指出下一步工作应聚焦在如何将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碳市场。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副主任张晶杰介绍了电力行业在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我国减排上的相关探索,并总结了三个主要特点:一是行业在中国碳市场体制建设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碳市场服务于中国能源转型大局,同时碳市场自身的要素设计也考虑了新型能源体系的特点;三是对于国际经验的积极借鉴可有效推动进一步完善碳市场建设。张晶杰同时指出下一步将加强国际国内的合作交流,共同推进碳市场和气候投融资协同发展。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低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冰总结了钢铁行业的总体营收现状,并指出在整体行业相对下行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双重背景下低碳项目资金流周转受到的影响更大,此外,李冰还指出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也将对中国钢铁行业带来长期影响,因此转型金融和碳市场都是推动钢铁行业转型的重要手段。李冰总结下一步工作将聚焦在三个方向,分别为能力建设、产融平台搭建以及政策协调创新。

兴业碳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钱立华就气候投融资推动行业转型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在中国,银行是金融机构的主体,应发挥银行在应对气候变化、气候投融资领域的主力军作用;二是应推进气候投融资产品创新,促进气候投融资规模化发展;三是应加强气候投融资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可持续金融等话题讨论,以探索更丰富的解决方案,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中证金融研究院公司金融研究部副研究员秦二娃介绍了从资本市场角度如何支持气候投融资发展。她表示资本市场可从多方位为不同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此外她还总结了资本市场通过发行绿债、强化信息披露要求、引导证券基金开展绿色投资以及开发碳期货产品等方式来支持气候投融资的相关成果。另外她提出资本市场在支持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目前面临激励机制不足、碳期货发展不完善、气候风险管理的能力缺乏、转型金融产品扩容等挑战。

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业务三部资深经理、碳金融团队负责人谢言表示上海清算所为碳金融衍生品提供了担保履约的中央对手清算服务,从业务规则和系统建设等方面为国家碳金融衍生品发展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她介绍上清所下一步计划将重点建立碳排放权数字化金融创新服务,并积极开展碳市场数字人民币结算和全国碳配额远期等的研究工作,为气候投融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

儿童投资基金会中国区副首席代表刘强表示“融通碳路”需要创新驱动,即在政策、机制、平台、产品等方面进行创新来带动全行业低碳转型。另外,刘强还指出要统筹多领域多方位的力量,共同促进国际国内多方合作和经验交流,推动碳市场和气候投融资系统发展。

联系我们
感谢您对EDF中国工作的关心!如有联络需要,请填写表格,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请选择联络类型
  • 约稿/采访
  • 企业交流
  • 综合问题
  • 其他需求
提交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