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COP27 | 中国角碳市场边会:逐步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由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主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EDF承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中国角“中国碳市场发展与展望边会”在沙姆沙伊赫时间11月15日上午成功举行。会议邀请中外碳市场领域专家、相关方代表参与,就中国碳市场运行与国际机制、行业企业的实践、机遇与挑战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致辞

# 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出席会议并致辞。赵英民副部长表示,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COP27大会正为《巴黎协定》第6条市场机制尽快全面实施而开展谈判,希望通过各国的共同努力,为今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并把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建立市场机制、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突出成效,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态势,实现了经济发展与减污降碳双赢。

赵英民副部长介绍了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的运行情况。他强调,碳市场是中国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大制度创新。下一步,中方将坚持全国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坚持稳中求进,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在发电行业配额现货市场平稳有效运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和交易主体,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逐步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他表示, 中方愿与各方继续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助力《巴黎协定》行稳致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 欧盟委员会气候行动总司代理司长Clara dela Torrez在致辞中表示,欧盟已经和中国在碳市场领域开展了超过十年的合作,她指出,中国全国碳市场是实现3060目标的重要工具。因此,未来欧盟将进一步与中国加强相关合作。据Clara de la Torre介绍,在“fit for 55”框架下,欧盟将进一步扩大其碳市场的覆盖范围(海运、建筑及道路交通),以推动相关行业低碳减排。另外Clara de la Torre还指出,依据欧盟1990到2021年的实践,其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已经实现脱钩。这表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并不会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她表示,中国碳市场刚刚上线一年,相信想要充分发挥该体系的效用仍需时间,欧盟期待中欧合作可以起到推动作用,将更多行业纳入碳交易体系,发挥成本效益。

 

主旨发言

#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在主旨发言环节进一步介绍了全国碳市场运行情况及下一步工作考虑。他表示,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中方坚持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同时高度重视全国碳市场建设,从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据李高司长介绍,多年来,中方一方面认真总结国内7个地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碳市场建设和运行经验,在此基础上持续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中方始终坚持将全国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以搭建制度框架,夯实管理基础,提升数据质量为现阶段工作目标,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他表示,在确保电力供应的前提下,全国碳市场的减排成效果逐步显现,同时还通过引入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用于碳市场抵销。下一步,中方将统筹做好全国碳市场建设运行各项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加快推动《条例》出台,适时启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及其他有关配套制度的修订工作;二是强化数据质量管理,建立健全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持续完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核查相关技术规范,建立健全数据质量日常监管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三是持续强化市场功能建设,逐步纳入其他高排放行业,提高市场开放程度和市场流动性。

# 世界银行气候变化局全球局长Jennifer J. Sara在主旨发言环节表示,碳定价仍然是中国和其他国家一揽子气候政策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将气候变化带来的相关风险和成本纳入决策流程有重要意义。世界银行与中国在碳定价和市场方面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世界银行通过PMR项目为中国建设碳市场提供了 1000 万美元的资金帮助,下一步世界银行将通过新的PMI项目进一步支持中国全国碳市场的完善。她还介绍了世行在COP27会议上新推出的“Scale”机制,其主要内容是运用结果导向型气候投融资机制(Result-Based Climate Finance)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行动,以实现其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未来世行也会支持中国开展相关工作。

# 亚洲开发银行气候变化与灾害风险管理专题组组长Noelle O'Brien表示,亚太地区处在应对气候变化第一线,基于亚开行的研究,2019年全球化石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一半,同时根据亚开行的预测,未来80%的煤炭需求量将来自亚洲地区。目前,亚太地区气候投融资水平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制定一整套综合的政策工具来促进温室气体减排,其中,碳定价是促进低成本减排的基础,同时也可以推动能源低碳转型。未来,亚开行将进一步支持碳市场的建设,从而推进低碳技术的应用,与此同时,亚开行也将在《巴黎协定》第六条的框架下开展自愿减排碳市场的相关工作。

 

主题演讲

# 主题演讲环节,清华大学能源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授介绍了关于《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设计与展望》的研究成果,讨论了未来的碳价走势以及对未来的中国碳市场发展的展望,提出应尽快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尽早引入拍卖机制,同时应考虑进一步丰富碳市场交易主体和交易产品的类型。此外,张希良教授还探讨了全国大市场和这个地方试点碳市场的关系,他指出试点碳市场可以在覆盖范围、纳入门槛、碳金融衍生品等方面进行实验。

# 清华大学段茂盛教授介绍了《巴黎协定》第六条6.2和6.4对中国国家碳市场的影响和相互作用,他指出,第六条对全国碳市场的扩展以及未来与国际碳市场的链接奠定了好的基础,其中重点是要避免重复计算。此外,张建宇院长提到《巴黎协定》相关目标的资金缺口大约为2万亿美元,他指出,其中1万亿美元需要通过私营部门补足,这也是本次COP27大会面临的主要挑战,后续碳市场相关工作的开展也要在此前提下进行。他最后指出,作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中国应该把碳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与对新兴国家提供气候资金支持的需求进行紧密结合。

# 美国环保协会副总裁Mandy Rambharos表示碳价稳定性对于提升碳市场的流动性来说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形成稳定的需求预期,而这些都取决于配套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明确;同时其他制度安排和基础设施建设也非常重要。此外,目前全球有多种多样的碳定价机制,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地方的发展情况来选择不同的工具。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不同国家地区采取的可再生能源以及能效激励政策方面吸取经验。Mandy还指出,我们现在需要一个创新型的投融资机制来同时解决多样问题,其中包括推动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型和清洁技术的应用。

#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建宇介绍了EDF与清华合作发布的《一带一路主要国家及地区建立碳市场的意义与可行性分析》报告,他表示,通过碳市场的链接机制可以为不同国家和地区提供交易平台,激活减排量交易市场。此外,张院长还介绍了报告对不同碳市场链接情景下的分析,并表示中国既可以作为碳指标的输出国也可以成为碳指标的进口国,这主要取决于碳市场链接的地区。最后他指出,不同地区碳市场的建立和链接将会对各个国家减排成本和能源结构以及相应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较深远的影响。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潘荔介绍了电力行业低碳转型的整体情况,并表示中国电网综合调节能力水平的提升是电力行业低碳转型的主要挑战。此外,潘荔还介绍了下一步工作的主要方向,表示要重点做好全力保障电力供应,深入贯彻能源安全新战略,积极推动双碳目标落地。

 

圆桌讨论

圆桌讨论环节,来自多家机构的碳市场建设参与者及相关专家就进一步完善建设全国碳市场以及探索国际碳交易机制交流看法。

 

国际排放交易协会总裁Dirk Forrister表示,我们应该在巴黎协定article6的背景之下,依托自愿减排碳市场,推动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能源。中国是一个大的市场参与者,是买家也是卖家,还将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参与者。此外,我们还应该关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 based Solutions, NbS)。从整体看,无论哪些地方的碳交易系统,我们都需要确保自愿碳信用领域有一个高完整性的门槛。

#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副主任李国振提出了三点想法。第一是数据质量是碳市场建设与成功的基础。第二是要强化碳市场数据质量管理,要持续完善企业的碳排放核算报告与核查MRV体系,进一步提升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进一步完善行业核算指南,数据质量控制计划,进一步加强对核查机构准入管理,加大核查机构事先管理的力度和手段。第三是要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

# 德国股票交易所首席可持续发展官Christina Sell表示,对碳市场来说碳价的稳定和可预测性非常重要,因此要加强风险识别和管控的机制建设。德交所也希望和中国的交易所在这方面展开合作。

# 碳排放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志祥表示,中碳登支持中国碳市场完成了首个履约周期的相关工作,下一步中碳登将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为与其他国家及国际碳市场链接奠定良好基础。

#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明登历分享了北京试点碳市场在碳普惠方面相关工作取得的成就,其中包括绿色出行和北京冬奥碳中和,并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试点碳市场并且支撑全国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

# 国际能源署国际气候政策分析师Luca Lo Re介绍了IEA和清华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碳市场的相关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引入拍卖机制、扩大行业覆盖范围等内容。最后他表示,中国碳市场建设的相关经验值得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

# 亚洲开发银行气候变化首席专家Virender Kumar Duggal表示碳定价对于促进高效减排有重要意义,下一步我们应当关注不同的碳定价工具该如何协同配合,以帮助各国落实长期减排战略。此外,各国政府还应制定并发布明晰的指引,来引导私人领域开展气候投融资。

# 克莱恩斯(Client Earth)欧洲环保协会亚洲区主任、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龙迪(Dimitri de Boer)介绍了2022中国碳价调查的初步发现,截至目前,该调查已收到约460份问卷反馈。根据问卷反馈情况,Dimitri介绍了目前利益相关方对于行业纳入、数据质量以及何时引入拍卖机制等碳市场相关热点问题的看法。

# 伦敦大学学院基建可持续转型长聘教授梁希认为,建立一套碳核算标准体系以进一步提升碳市场数据质量非常重要,但这项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以上内容根据专家发言整理,未经专家确认,仅供参考

联系我们
感谢您对EDF中国工作的关心!如有联络需要,请填写表格,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请选择联络类型
  • 约稿/采访
  • 企业交流
  • 综合问题
  • 其他需求
提交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