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在埃及红海畔结束了谈判,由中国主持的第十五次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COP 15)第二阶段会议即将召开。值此之际,中国能源模型论坛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于11月30日共同组织线上研讨会,以“从COP27到COP15:农业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题,邀请专家从不同视角探讨中国如何通过自然的解决方案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保证粮食安全提供多元化、综合性的气候解决方案,并为未来的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EDF气候与智能农业副总裁Britt Groosman出席线上研讨会,并作引导发言。以下为Britt Groosman分享的具体内容。

生物多样性丧失与气候危机息息相关,从诱因到解决方案,二者密不可分。2021年10月的《昆明宣言》中指出,“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来阻止和扭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包括采取行动应对土地和海洋的使用变化,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减缓气候变化等。”此外,它还提到需要促进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适应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对于8天后在蒙特利尔举行的会议,我们期待着达成新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协议,以指导2030年前全世界的行动。此前发布的框架草案文本中,包括了21个目标和10个“里程碑”。其中的4个关键目标充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和粮食生产之间的交互影响:
- 使全球陆地和海洋区域至少30%得到保护,尤其是保护对生物多样性及其对人类所做贡献特别重要的区域;
- 至少将流放到环境中的营养物减少一半,将杀虫剂减少三分之二,并消除塑料废物的排放;
- 通过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每年至少为全球气候变化减缓工作做出相当于100亿吨二氧化碳的贡献,并且确保所有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工作都避免对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 所有来源的国际资金每年至少增加2000 亿美元。
这些目标与我们未来养活世界的路径有明显的重叠之处。据预测,世界人口将在2030年达到85亿,我们显然需要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同时减少甚至杜绝食物浪费。
1)为了保护30%的陆地和海域,我们需要:
- 不再为粮食生产开垦森林;
- 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粮食生产结合起来。
- 用更少或相同数量的土地养活全世界,尤其需要关注可持续集约化——即用更少的土地生产更多的粮食。这需要使用新的技术,考量包括本土谷物在内的遗传品种。同时,农业用地也可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并增加碳汇,如森林生态农业、有健康树篱的农田,以及可持续限额捕捞的渔业等。
2)为了将流放到环境中的营养物减少一半,将杀虫剂减少三分之二,我们需要:
- 减少过度使用的肥料——包括人工肥料和畜禽粪便,这两个问题是EDF的重点工作领域之一;
- 减少杀虫剂的使用,尽可能利用天然杀虫剂(即本地昆虫),并减缓持续的温升,以避免害虫转移到新的地区。
3)通过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每年至少为全球气候变化减缓工作做出相当于100亿吨二氧化碳的贡献,并且确保所有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工作都避免对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 在农业减缓方面,需要减少开垦森林和草原,这要求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
- 畜禽排放——目前约占甲烷排放量的40%。在未来20年新的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温升中,预计甲烷将贡献其中近一半。农业是最大的人为甲烷排放源(约占40%),仅畜牧业就约占所有甲烷排放的三分之一。
中国能源模型论坛是由EDF和清华大学于2015年共同成立的专注气候变化领域模型交流与政策倡导的互动平台,涉及能源系统、社会经济、农业与生态系统、环境健康等多个领域,探讨气候变化领域面临的关键问题、热点问题、前沿问题。自论坛成立以来,已完成2030碳达峰及2050低碳发展战略的研究,目前正在开展2035美丽中国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