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技术赋能减污降碳”观察 | 新兴技术在协同治理上的应用

2021年4月27日,“技术赋能蓝天低碳行动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设立了“新技术在环境监管领域的应用”分论坛,包括“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协同治理”和“精准执法监管”两个专题。“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协同治理”专题旨在介绍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的政策和技术以及在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等宏观决策中的作用。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气候中心伍鹏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付加锋、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能源环境部副主任冯相昭分别做了主旨发言,亚洲清洁空气中心(CAA)中国区总监付璐、生态环境物联网与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本锋、气候与清洁空气联盟(CCAC)科学事务官员Nathan Borgford-Panell、EDF美国环保协会高级政策主任Sergio Sánchez参与了专家对话环节。现将嘉宾精彩观点综述如下,供读者参考(注:专家观点根据速记稿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一、主要单元:城市
 
城市是经济和生产活动的主要空间,同时也是资源消耗和环境负荷比较集中的地区。据联合国计划署的报告显示,城市消费了全球2/3的一次能源,产生了70%的碳排放,而且这一比例还在逐渐增加。
 
例如,广州市通过调研建立了网格化(1公里×1公里)的常规污染物和碳排放清单,覆盖了交通、农业、能源等行业,分析各部门、各行业的大气污染物分布、各排放源的贡献率、各污染物排放的时空分布等特征,得出城市污染物排放的重点企业。再结合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利用CMAQ空气质量模型模拟出了城市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情况及不同排放源的污染物浓度贡献情况。同时以2015年为基准年,构建了不同的减排情境,分析广州市温室气体排放达峰形式。
 
作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广州的低碳转型具有引领作用。下一步,建议广州在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治理方面,对农业、工业、交通和“服务业+农村生活+城镇生活”这四个部门进行重点管理。同时加强城市碳排放空间化管理,基于空间化的排放清单识别重点协同管理区域(网格),助推在具体技术和管理等多层面上实施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的协同增效管理,优化减排措施的综合效果。
 
二、重要领域:交通
 
交通领域是许多区域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并且全球交通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计约占25%。
 
从道路交通领域来看,客运和货运都具有一定的减排潜力,可以作为节能降碳的着力点。建议对小型客车(特别是私家车的运输需求)强化监管。就货运交通而言,要加强对道路交通和内河货运节能降耗管理。具体措施包括推广电力、天然气、氢燃料等替代燃料发展应用,提高交通工具燃油耗限值标准,分阶段设定约束性的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强度下降目标等。
 
从非道路交通领域来看,内河货运在协同减排方面的潜力最大。通过优化船舶燃料结构、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可大幅度减少氮氧化物和PM2.5排放。
 
三、有效保证:协同评估与治理
 
从现实情况来看,相关政府部门并未将减污和降碳职责有机结合。
 
为更好地促进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首先需要系统地评估二者与发展之间的协同情况,找到问题所在,突破碳排放与环境约束对经济发展的瓶颈作用,并找出促进三者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的标准必不可少。
 
其次,我们也需要实现人与自然系统之间的生态协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实现荒漠化土地防、治、用有机结合,以清洁能源开发促进自然增汇和负排放,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发展。
 
另外,需要从政策上保障协同评估和治理的有效实施。目前,部分政策已经对促进减污降碳的实施方面做了评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提出,生态环境部根据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要求,综合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等因素,制定碳排放配额总量确定与分配方案。
 
最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打通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与温室气体数据、技术之间的壁垒提供了可能。政策制定者可以同时将这些数据纳入、整合到政策框架中去,制定出具有实效性、可以有效实施的政策措施。
联系我们
感谢您对EDF中国工作的关心!如有联络需要,请填写表格,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请选择联络类型
  • 约稿/采访
  • 企业交流
  • 综合问题
  • 其他需求
提交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