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EDF观点 | 拜登气候行动解读(9):“评估供应链风险”剑指中国?

美国总统拜登近日签署行政令,要求美国联邦政府部门和机构对关键产品和行业的供应链风险进行全面评估,解决美国供应链的脆弱性和面临的风险。美国将怎样评估供应链风险?这对中国供应链又有何影响?中国应如何应对?

 
本文是美国环保协会(EDF)微信公众号“拜登气候行动解读”系列第九篇。此前,我们已经推出了:
 
拜登气候行动解读(1):新行政令
拜登气候行动解读(2):拜登政府最重要气候举措并非重返《巴黎协定》
拜登气候行动解读(3):美国电力行业靠什么脱碳
拜登气候行动解读(4):美国重新入群
拜登气候行动解读(5):交通行业深度脱碳
拜登气候行动解读(6):公务车电动化遇阻
拜登气候行动解读(7):得州大停电是否会影响拜登气候政策走向?
拜登气候行动解读(8):联邦土地油气租赁临时禁令
 
四类关键产品、六大行业的供应链风险将被评估
 
美国政府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近年来,美国越来越感受到必需品供应短缺造成的压力。去年新冠疫情暴发之初,美国就面临着医护人员个人防护装备供应短缺,最近半导体芯片供应短缺又造成美国汽车制造工厂生产放缓。美国亟需建立更加有韧性、多样化且安全的供应链。
 
为应对上述危机,2月24日,拜登签署行政令,要求美国联邦政府机构在100天内完成对半导体、药品及药物成分、稀土等关键矿物质、高容量电池四类关键产品供应链风险的评估,并提交政策建议报告。行政令还要求在一年内完成对美国六大关键行业的供应链风险评估,包括国防、公共卫生、信息和通信技术、能源、交通以及农产品和食品生产行业。
 
拜登表示,上述行政令有助于修复美国供应链脆弱性,通过引导国内投资,增强美国竞争优势,同时重振美国国内制造业并创造薪资优厚的就业岗位。
 
此次的行政令没有提及中国,但被外界认为针对中国的意愿较强。有分析称,美国通过与日本等亚洲各国和地区的合作,将构建能实现稳定采购的体制,因此希望力争摆脱对中国大陆供应链的依赖。
 
在竞选期间,拜登曾表示,美国需要在许多领域建立更强大、适应性更强的国内供应链。拜登还承诺动用联邦采购开支来刺激国内生产。就目前情况看,拜登签署的“供应链评估”行政令仅停留于评估层面,暂时不会产生直接影响——至于后期是否有跟进措施,需取决于评估结果。不过,这依然释放了一个信号:美国将进一步推进制造业的回归,未来可能压缩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供应链生产和发展空间。
 
对于拜登的此次行政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场规律和企业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中方认为,人为推动产业转移、“脱钩”,以政治力量强行改变经济规律,是不现实的,无法解决本国自身面临的问题,也会损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中美供应链亟待合作
 
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两个重要的经济体,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背景和经济体系,而不同的经济发展背景和经济体系造成的差异给中美增加了贸易机会,并让双方从供给两侧实现相互补充和相互支持。就供应链而言,中国有着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和强大的制造能力。一直以来,美国市场对中国制造的产品有比较强的依赖性。2020年中美货物贸易额逆势上扬达到4.06万亿元,同比增长8.8%,表现出了十足的“韧性”。这充分说明中美两国在过去四十年间建立的经济贸易基础十分牢固,短期内几乎无法被撼动。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中国不仅是美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也是重要的竞争对手。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极大的损害了中美两国及人民的利益。受疫情影响,中美贸易和供应链脱钩的言论也一度甚嚣尘上,重新审视“全球化”和将供应链生产区域化、本土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此次拜登政府的“评估”工作也印证了这一点,要拉动经济、增加就业岗位,也要降低美国供应链的脆弱性和风险性。未来,两国供应链博弈的现象将长期存在,也将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变化。
 
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影响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会从多个层面提升供应链的风险等级。目前,国际上普遍呼吁开展供应链的气候风险评估,但这项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美国此次开展的评估后续也可能形成对应的供应链标准,并通过企业对供应链上游施加低碳转型的压力,同时掌握标准制定的话语权。
 
因此,中国应提前布局应对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领域可能出现的新挑战。
 
中国应如何破局?
 
面临着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中国政府进行了提前谋划和布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也明确要求,“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
 
今年两会的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还强调,“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中国作为地球村的一员,将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从供应链角度来看,中国是全球供应链大国,也是重要的采购方,在中国推动供应链绿色化工作,并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周边国家供应链的绿色化程度及企业环境管理水平,有助于带动全球经济实现绿色转型。绿色、低碳将成为未来供应链发展重要的增长点。
 
美国环保协会(EDF)在中国开展了多年的绿色供应链研究和试点,认为供应链的“全球化”和“绿色化”对于全球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供应链的发展应继续秉持“全球化”和“绿色化”理念。这有以下几点原因:
 
•供应链的高度发展给整个产业带来了高效率,从而为人民提供了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
 
•供应链的高度发展可以避免重复性建设,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浪费;
 
•利用购买力推动整个供应链的绿色化,可以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在识别和降低相关环境和气候风险的同时挖掘各环节的新增长点。
 
未来,中国的绿色供应链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加强标准的制定和开发
 
绿色供应链发展多年,很多企业在开展绿色供应链过程中还缺乏系统性的指导和标准,中国相关部委也因此启动了绿色供应链的标准开发工作——工信部已经开展了机械、电子电器、汽车、石油化工、纺织等行业绿色供应链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团体标准的制定工作。随着绿色供应链的国际合作和竞争环境日趋复杂,下一步,中国应继续开发制定更多行业的绿色供应链国内和国际标准,加强国际交流和沟通,提高企业绿色供应链的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在标准制定方面掌握一定的话语权。
 
2.推动企业环境和气候信息的公开
 
供应链的绿色低碳转型以及后续绿色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供应链上下游环境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也离不开整个社会的监督和参与。随着中国国家层面立法的推进和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实施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提升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公众的参与度,将是未来环保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在推进企业层面的环境和气候变化强制与自愿的信息披露,部分金融机构也开始将上述信息作为公司评级和投资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行业内的核心龙头企业(通用汽车等)也开始对其供应商提出相应的信息披露要求。因此,中国也需要基于不同行业供应链的现状,提前研究并制定信息披露的标准,并总结最佳实践,以免被动接受国外标准。
 
3.创新支持供应链绿色转型升级的金融服务模式
 
金融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供应链的转型离不开金融的引导和激励。目前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仍旧着眼于以企业或项目为主体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以供应链各核心环节为切入点、从商品流转和贸易角度出发的绿色金融服务创新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这需要生态环境部门、金融机构、龙头企业以及供应链上其他利益相关方共同努力,结合“双循环”的大背景,搭建新的金融服务模式。
 
沃尔玛与汇丰集团在2019年联手推出“可持续供应链融资计划”。在该计划下,参与沃尔玛节能减排项目的供应商,可向汇丰申请优惠的融资利率。龙头企业与商业银行开展的这种绿色供应链金融项目,通过运用金融手段提高了供应商企业实施节能改造的意愿,能够极大地推动企业绿色供应链的发展。这种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如能结合国内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试点和推广,将为中国绿色供应链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绿色供应链才是双方共同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中美双方应该结合最新的经济复苏和气候变化的紧迫形势,共同面对后疫情时期的困难和挑战,进一步探究供应链的绿色化发展,提升环境治理的效率和成果,最终实现减缓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
联系我们
感谢您对EDF中国工作的关心!如有联络需要,请填写表格,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请选择联络类型
  • 约稿/采访
  • 企业交流
  • 综合问题
  • 其他需求
提交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