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刚刚迎来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年前,同样在里约,出席地球峰会的人们无不充满雄心壮志。乐观的情绪在全世界蔓延,人们相信各国必将找到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峰会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人类应避免给气候系统带来危险的影响,并开始寻找有效的实施方案。
在这20年中,我们在探索中学到了许多东西。其中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即使谈判代表都怀有美好的愿望、各国政府间也建立了合作办公室,但这还不足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长的步伐。此外,国际谈判想要在一些细节方面达成一致也要比预想的困难许多。另外一个经验是,不论谈判进展如何,民间社会都能够在现实中起到重大作用。
举例来说,七年前,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以下简称中国民促会)开展了一项活动,动员了许多能耗大户,例如办公楼和酒店,自愿地将其夏天的室内空调温度控制在26度。这个活动的原理很简单:减少空调的过度使用、节约用电、减少排放并节省资金,然而其产生的影响却不容小觑。中国政府也在2006年推出了一项规定,将政府办公温度限制在26度。
之后的一年,中国民促会和美国环保协会(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共同启动了名为“绿色出行”的项目,以减少北京的温室气体排放、缓解路面交通压力。当时,北京许多公司都承诺将在企业内部制定能够促进员工绿色出行的制度。项目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改善北京奥运会时期的空气质量,然而现在“绿色出行”的理念已经逐步发展推广到中国各种大型国际活动和会议中去。而该项目最大的特点是对温室气体的减排量实现了量化。
如果我们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在社会和经济层面开展这类环境保护工作。里约+20会议不仅着眼于现在,而是强调了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事实上,1992年的里约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文件在中国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中国民促会就是在那一年成立。
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单独依靠政府的力量难以解决中国所面临的所有问题,而逐渐发展壮大的民间力量和非政府组织则是一股可以提高政府职能的“正能量”。
中国正着手制定一系列新的环境政策以期动员市场的力量保护环境,例如近期开展的碳交易试点,其中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可以极大地促进相关工作的开展。
利用市场的力量来解决环境问题还不是一个常用的策略,其成功有赖于扎实的基础能力建设。在这一点上,非政府组织可以帮助中国政府建设环境基础设施,例如开发环境监测的方法学、报告温室气体排放和减排情况等。国家发改委近期发布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为非政府组织更好地参与这些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对这些方法学进行现场试验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有利于为这些方法学提供足够的科学支持,确保其能够在现实中得以应用。为了使碳交易市场获得成功,必须尽量降低与生产、市场推广、认证、注册和交易相关的转化成本,从而保证碳指标买入和卖出方的利益均得以最大化。非政府组织因其非盈利的特点,尤其适合开展工作来降低这些成本。
即使这些方法学最终获得批准,但仍然需要有相应的认证服务。这样不论是买方还是政府都能够确保卖方提供的碳指标切实符合相关要求。非政府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针对特定人员的培训项目并为合格人员颁发证书,这可以为中国的碳交易市场提供必要的专业人才。这种第三方认证模式已经成为其他国家成功发展碳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过去30年进行的改革开放也为碳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碳市场将为环保企业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例如,美国环保协会和国务院扶贫办开展合作,将温室气体减排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帮助农民改变生产方式并提高效率。
以上的例子粗略阐述了民间社会如何融入到中国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当中。由于世界经济发展受阻,政府和企业不得不对支出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来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关乎所有人的利益。通常政府负责制定相关规则,企业则尽力满足这些要求,而非政府组织可以通过提供创造性的理念和方法帮助所有利益相关者实现其目的。如果我们希望下一个20年所取得的环境成绩能够优于过去20年,那么人们就必须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
美国环保协会副总裁 杜丹德
(原文于2012年7月20日发表在《中国日报》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