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长风破浪会有时:展望2022年全国碳市场

 据生态环境部刚刚公布的消息,自20217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以来,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累计运行114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按履约量计,履约完成率为99.5%1231日收盘价54.22/吨,较716日首日开盘价上涨13%,市场运行健康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促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

目前,全国碳市场覆盖超45亿吨碳排放量,占全国排放量40%以上,是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出台,中国1+N政策体系初步建立(更多阅读:解读中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基础核心要素),全国碳市场的运行不仅为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承诺注入了鲜活动力,也为各行各业制定低碳转型战略提供了抓手。
本文将简要梳理全国碳市场2021年启动及运行历程中重要时间节点,并对2022年的全国碳市场许以期待。



回顾



20201231

 

为推动温室气体减排,规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根据国家有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的要求,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标志着全国碳市场正式投入运行。作为碳市场运行的基础性文件,《办法》明确了全国碳交易活动的基本原则,并对包括碳排放配额分配和清缴,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等活动,以及对前述活动的监督管理进行了规范(更多阅读:破茧!全球最大碳市场正式投入运行 

 

2021330

 

生态环境部就《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第四次征求意见。作为碳市场运行的法律基础,上述文件不仅明确了全国碳市场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的定位,同时也从监管体系、总量控制、设立碳排放权交易基金、信息披露、违规清缴处罚以及试点碳市场过渡方案等多方面做出了规定(更多阅读:EDF观点 | 度解读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

 

2021329

 

为准确掌握发电行业配额分配和清缴履约的相关数据,夯实全国碳市场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和完善配额分配方法的数据基础,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 《关于加强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以及《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指南(试行)》。上述文件将依托现有的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确保全国碳市场数据质量基础。同时,在帮助企业完善监测计划和报送能力的基础上,助力其摸排自身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为企业制定碳资产管理的低碳转型战略奠定基础。

 

2021517

 

为进一步规范全国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活动,保护全国碳市场各参与方合法权益,生态环境部正式出台《碳排放权登记管理规则(试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规则(试行)》和《碳排放权结算管理规则(试行)》。作为重点排放企业参与全国碳市场的必备手册,上述文件对企业参与交易的重要操作流程进行了解释说明和指引,对于保障市场平稳运行有重要意义。

 

2021716

 

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为2021年全年。交易首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4,103,953吨,成交额210,230,053.25元,收盘价51.23/吨,较开盘价(48/吨)上涨6.73%(更多阅读:祝贺!中国全国碳市场首笔交易完成

 

20211025

 

为建立碳市场排放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数据质量监督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定期核实和随机抽查工作机制,加强对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核查技术服务机构、咨询机构、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对于有关数据虚报、瞒报的情况规定的处罚机制。这一文件的发布不仅体现了国家对碳市场数据质量的重视程度,同时是确保全国碳市场完整性和公平性的重要举措。

 

20211026

 

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清缴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了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履约的关键时间节点,以及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进行履约的相关要求,为企业做好交易规划以及碳资产配置奠定了良好基础。

 

2021122

 

为规范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核算与报告工作,提高碳排放数据质量,完善全国碳市场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生态环境部发布《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发电设施(2021年修订版)》(征求意见稿),并于1231日正式对外发布。本次修订重点对纳入全国碳市场配额管理的发电行业(含自备电厂)重点排放单位发电设施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工作进行了规范,强化了企业碳排放数据过程管理,细化了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数据各环节的质量控制要求,压缩了数据造假空间,提升了可操作性,确保了公平统一;同时,本次修订也明确了法人边界等问题,有助企业识别配额缺口和盈余,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碳资产管理和节能减排相关项目的规划。



展望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尽快出台

 

作为全国碳市场运行和管理的基础性法律文件,《条例》将进一步明确全国碳市场管理和运行的职责分工、强化执法约束和罚则。在此基础之上,有关部门可以陆续推动相关配套制度的发布(更多阅读:EDF观点 | 排放权交易管理可借鉴排污许可证管理经验)。

 

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和市场参与主体范围

 

在总结发电行业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的经验基础上,从数据基础和配额分配方法完备程度以及重点排放企业能力建设进度等方面进行统筹考量,进一步推进条件成熟的其他重点排放行业逐步纳入,推动碳市场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带动更多行业的低碳转型。同时,应尽快明确市场准入条件并纳入合格机构投资者,在提高市场流动性和活跃度的同时,提高社会各界对碳交易的认知度(更多阅读:群策群力!重点行业共助全国碳市场扩容)。

 

研究并制定出台碳配额拍卖机制

 

配额拍卖机制的构建不仅对发现真实有效的碳价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提升重点排放企业等主体参与碳市场的积极性,并提升各方的碳价意识。此外,结合中国试点交易市场的经验来看,配额拍卖对于帮助控排企业进行灵活履约也有重要意义。

 

结合国际经验,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调节机制

 

设计完整且灵活的市场调节机制将不仅给予市场参与者更明确的政策信号,有利于不同类型市场参与者的纳入,也是完善全国碳市场整体设计的重要一环。此外,有效的市场调节机制和监管机制的协调配合,对于碳市场稳定运行、促进减排也有积极意义。

 

推进国家核证自愿减排机制尽快重启和对应管理办法的出台

 

国家核证自愿减排机制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实现温室气体控排目标,促进能源消费和产业结构低碳化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生态保护补偿等方面有重要促进作用,也在全国碳市场中发挥了重要的抵销机制作用。在新的一年里,我们期待尽快修订并出台新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加快发布相关配套细则、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系统建设并完善交易机制(更多阅读:对CCER未来发展的几点期望)。

 

适时由交易主管机构发布全国碳价指数,同时研究并推出包括碳期货在内的碳金融衍生产品

 

全国统一的碳价指数体系是形成明确碳价信号的核心指标之一,建议由全国碳市场交易主管机构适时发布全国范围内统一碳价指数,为后续推动气候投融资工作的开展以及金融机构低碳转型奠定基础。此外,在统筹考虑市场参与主体交易需求、现货市场发展和完善监管机制的前提下,有序推动碳金融健康发展,逐步推出各类碳金融衍生产品(更多阅读:EDF观点 | 如何“充分发挥碳市场的定价作用”)。

 

依托全国碳市场数据报送和收集平台,推动重点排放企业的强制气候变化信息披露

 

20211221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明确指出碳排放信息是企业年度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报告的重要内容。此外,该《管理办法》还要求符合规定情形的上市公司、发债企业在披露八类信息的基础上,披露融资所投项目的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等信息。作为唯一由政府背书的碳排放数据平台,全国碳市场数据报送平台将为确保披露信息的真实性、一致性奠定良好基础(更多阅读:EDF观点 | 夯实碳市场数据基础,助力中国气候信息披露)。

 

依托市场机制,推动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落地

 

20211223日,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从有序发展碳金融和强化碳核算与信息披露发力。碳市场也是气候投融资可依托的核心市场机制,全国碳市场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势必将与上述工作形成合力(更多阅读:观点 | 绿色金融体系转型,全国碳市场能扮演什么角色?)。


全国碳市场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既能够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又能够为碳减排提供相应的经济激励机制,降低全社会的减排成本,并且带动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投资,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碳减排的关系提供有效的工具。
此外,随着《巴黎协定》第6条在
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上基本敲定(更多阅读:COP26落幕:格拉斯哥气候决议因中美气候宣言而充满希望),我们期待加强中国全国碳市场与国际碳市场的合作,共同探讨并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建设,为在全球范围内构建碳定价体系、推广碳定价工具的使用提供助力,同时也为在更大范围内引导气候投融资奠定基础。

 

联系我们
感谢您对EDF中国工作的关心!如有联络需要,请填写表格,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请选择联络类型
  • 约稿/采访
  • 企业交流
  • 综合问题
  • 其他需求
提交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