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疫情之下,中国绿色供应链工作的“升级手册”
为加速全球经济向净零排放转型,2020年7月21日,包括微软、马士基、达能、梅赛德斯-奔驰、耐克、星巴克、联合利华、Natura@Co、Wipro在内的九家全球知名企业和美国环保协会(EDF)共同成立了Transform to Net Zero联盟。联盟成员承诺将采取行动,大幅降低自身运营及供应链企业的碳排放,以在2050年以前实现净零排放目标。

几乎在同一时间,苹果公司也发布报告,宣布到2030年,将全面实现其供应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

可见,虽然目前全球经济受疫情影响处于低谷,但一些具有社会责任的企业仍放眼未来,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这一人类面临的长久威胁。而在这些企业提供的解决方案中,实现整个供应链的温室气体减排已经成为共同的选择。

那么,正处于经济复苏过程中的中国,如何从政策层面继续推动企业实现供应链的绿色化?美国环保协会在梳理中国绿色供应链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些建议。

巩固:中国应继续高举绿色供应链的旗帜

供应链对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原因有三:

•第一,供应链的高度发展给整个产业带来了高效率,从而为人民提供了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
•第二,供应链的高度发展可以避免重复性建设,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浪费。 
•第三,利用购买力推动整个供应链的绿色化,可以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到,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不仅是参与者,贡献者,还要做引领者。中国是全球供应链大国,也是重要的采购方,在中国推动供应链绿色化工作,并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周边国家供应链的绿色化程度及企业环境管理水平,有助于带动全球经济实现绿色转型。

经过十年的发展,绿色供应链在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早在2010年底,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就在美国环保协会的支持下,成立了绿色供应链专题政策研究项目,并于2011年底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促进中国绿色供应链发展的政策建议。随后,为了落实研究成果,2012年上海市和天津市分别被确定为国合会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城市。这也是国合会成立二十多年来,首个批准确立的政策示范项目。

2014年11月,第二十二次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召开。正是在天津和上海的试点基础上,绿色供应链被中国政府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议题推上国际舞台,并最终被写入领导人宣言,为中国绿色供应链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上述APEC会议结束后,绿色供应链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全面加速阶段。中央及相关部委出台的政策法规中,多次提及对绿色供应链发展的鼓励和推动(更多阅读:APEC绿色供应链两年进展全回顾)。2016年出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快构建绿色供应链产业体系;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积极倡导绿色供应链的重要意见。此外,《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以及区域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都对绿色供应链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协作:多方参与共同推进

在绿色供应链推动工作中,除了政府部门发挥的引导作用之外,龙头企业的带动和金融机构的支持也不可或缺。近年来,很多跨国企业在推动供应链绿色化过程中走在了前面,带动了供应商的可持续发展;金融机构也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通过运用金融手段,促进供应链绿色发展。基于这些实践,逐渐形成了多方参与、共同推进的绿色供应链发展局面。

长三角绿色供应链联盟

2019年12月由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美国环保协会、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以及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环境科学学会共同发起的长三角绿色供应链联盟在上海成立,标志着长三角绿色供应链工作迈上新台阶。联盟将聚焦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以生态保护和产业协同发展为核心,引导各地推进和深化绿色供应链创新探索,共同打造区域绿色供应链技术体系、评价体系和制度体系,形成政府、企业、社会机构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协作氛围,促进供应链上企业环保合规和区域环境质量整体改善,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核心竞争力。

Transform to Net Zero联盟

微软、马士基、达能、梅赛德斯-奔驰、耐克、星巴克、联合利华、Natura@Co、Wipro 9家企业联合美国环保协会于日前成立Transform to Net Zero联盟,并宣布将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而这一目标将通过与供应商合作的方式实现。除此之外,联盟成员还将从企业自身低碳转型,加大对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与投资等方面开展合作,并带动其他非联盟企业加入行动中,最终推动整个社会的绿色转型。

企业绿色供应链金融尝试

2019年4月,沃尔玛与汇丰集团联手推出“可持续供应链融资计划”。在该计划下,参与沃尔玛节能减排项目的供应商,可向汇丰申请优惠的融资利率。龙头企业与商业银行开展的这种绿色供应链金融项目,通过运用金融手段提高了供应商企业实施节能改造的意愿,能够极大地推动企业绿色供应链的发展。这种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如能在国内的银行和企业进行试点和推广,将为中国绿色供应链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加码:中国绿色供应链工作如何提升?

中国的绿色供应链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深化和创新。对于中国绿色供应链发展,未来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标准的制定和开发

绿色供应链发展多年,很多企业在开展绿色供应链过程中还缺乏系统性的指导和标准,中国相关部委因此也启动了绿色供应链的标准开发工作——工信部已经开展了机械、电子电器、汽车、石油化工、纺织等行业绿色供应链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团体标准的制定工作。此外,美国环保协会也支持和参与了《绿色制造 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家用电器绿色供应链管理》等标准的制定工作,为企业系统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下一步,应继续开发制定更多行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标准,“标准化”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行为,同时还应加强标准的推广和应用。

2. 关注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由于在环境管理意识、能力、技术储备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基础较为薄弱,已经成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短板。虽然政府已经在金融、财税、环保等领域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但中小企业发展能力先天不足的问题仍然很难克服,因此整个社会应该给与中小企业更多的关注,加大对其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引导和帮扶力度。

3. 推动企业环境信息的整合

绿色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供应商环境信息的披露和共享,而政府部门的数据则是最可靠的数据来源。以往,企业环境信息,包括能源使用情况、排污数据等,往往分散在不同的政府部门,这为摸清供应商企业的真实环境绩效水平带来了很多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2016年,东莞市推出了“绿色供应链东莞指数”(简称“东莞指数”),并成立了绿色供应链东莞示范中心,以期将不同政府部门的企业信息数据集中在统一的平台上,为在东莞地区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良好的根基(更多阅读:绿色供应链东莞指数在世界环境日发布)。在此基础上,美国环保协会与广东省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还在共同制定粤港澳大湾区指数,继续推动大湾区的企业信息数据整合。

虽然当前全球仍在处于抗疫的关键时期,但是疫情阻挡不了相关国家和企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的意志和决心,绿色和可持续仍然是未来发展的主旋律。绿色供应链已经经历了前期的发展并积累了一定的成果,需要进行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我们应该结合最新的经济复苏和气候变化的紧迫形势,充分利用新兴消费者和龙头企业的影响力,带动整个供应链进行彻底变革,最终实现减缓气候变化和全球生态文明的目标。
联系我们
感谢您对EDF中国工作的关心!如有联络需要,请填写表格,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请选择联络类型
  • 约稿/采访
  • 企业交流
  • 综合问题
  • 其他需求
提交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