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海洋日 | 疫情之下,渔业“停滞”带来的机会
2020年6月8日是第十二个“世界海洋日”,主题为“为可持续海洋创新”(Innovation for a Sustainable Ocean),也是我国第十三个“全国海洋宣传日”。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今年的“世界海洋日”亦不同寻常。疫情给全球带来的影响是全方面的,海洋生态系统也不例外,其中渔业受到了尤为严重的冲击。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数据显示,2017年渔业产品出口额达1530亿美元,而2020年该数字将至少下降三分之一。疫情引发的出行和社交限制导致多国渔民不能按时出海捕鱼;饭店、餐馆、水产市场关门,水产品滞销;多个国际水产品展会和交流会被取消,水产品贸易放缓。然而,渔业的“停滞”,却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了喘息之机,也促使我们思考和推动行业实现突破。
01
资源养护的“窗口期”
根据全球渔业观察(Global Fishing Watch)的研究发现,2020年1月1日到4月28日,全球捕捞活动相比过去两年(2018年和2019年)的平均水平下降了大约6.5%。而从世界卫生组织(WHO)于3月11日正式将新冠肺炎定义为“全球大流行病”到4月28日期间,相比前两年的平均值,渔业捕捞活动则下降了近10%[1] 。这或许意外地为全球渔业资源养护提供了空间。
事实上,不可抗力因素带来的捕捞放缓会为资源养护带来“窗口期”,这在历史上已有先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欧洲和北美的渔船被迫征用为补给船或巡逻船服役,大大减少了捕鱼船只的数量。而水雷和潜艇的潜在威胁袭击,更是进一步增加了捕鱼活动的危险程度,导致北海大部分捕鱼活动暂停。有研究人员表示,相比二战前,某些鱼类在欧洲的捕获量下降了60%至80%[2]。曾经被过度捕捞的鳕鱼、黑线鳕等渔业资源量得以补充。6年的战争,使北海变成了“偶然的海洋保护区”,给一度面临压迫的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暂时性的压力缓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