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贫困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始终将减贫作为重要目标,并成功地大规模减少了贫困人口的数量和贫困的深度。然而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如何在低碳目标的约束下避免重蹈传统高碳发展模式的覆辙,是新时期扶贫工作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2年9月,由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主管、全国扶贫培训宣传中心承担、美国环保协会支持的《贫困地区低碳发展研究》正式启动。经过两年多的努力,2015年4月10日,课题结题会在北京共济国际酒店友谊厅召开。
课题研究成果指出,贫困地区应在绿色经济与包容性增长、环境公共性与排放外部性、历史排放差异与公平发展权等理论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源头推进、多方参与、公平发展和创新融合等原则,加强低碳发展战略引导、健全管理体制、强化低碳产业技术支持, 从根本上提升贫困地区的自我“造血”能力。课题还根据不同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与资源环境的匹配程度总结了不同贫困地区的低碳发展模式,构建了贫困地区低碳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结题会邀请了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赵新峰院长、北京师范大学的张琦教授、南方低碳学院李婷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王晓毅主任和河北省扶贫办的侯朝和处长组成评审组,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评审。李婷认为该课题首次从理论上将”向贫困宣战”和”向环境污染宣战”结合起来,提出的低碳扶贫理念是最先进的发展理念,拓宽了气候变化的深度和广度,是从根本上进行扶贫。张琦认为课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果见到了实效,如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都是低碳扶贫成效的体现;赵新峰认为: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一致。评审组专家一致同意结题并认为这一研究成果对推动贫困地区低碳发展具有积极借鉴意义,希望以此为推动中国贫困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的起点,凝聚社会各界智慧和力量,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有利于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推动全社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并为建立公平正义的国际气候体制、加强南南合作做出贡献。
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田成川处长、美国环保协会中国项目主任张建宇博士、全国扶贫培训宣传中心任铁民副主任及各专题主要负责人等30多人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