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如何推动中国航运低碳可持续发展?业内专家这样说

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几乎完全依赖于化石燃料,是仅次于发电行业的全球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源,其净零排放是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的关键。

国际航运业是全球贸易的生命线,向全球运输了超过80%的货物,就每公里排放而言,航运已是效率最高的运输方式,但沿途仍会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是最难减排的行业之一。

近年,航运业的绿色转型发展愈发受到各国重视,但作为“最难减排”的行业之一,转型过程势必面临多重挑战,特别是,可持续燃料如何实现规模化应用?聚焦中国,中国航运业的低碳可持续转型路径又是什么?

围绕以上问题,美国环保协会(EDF)北京代表处和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近日共同在京举办了题为“推动中国航运可持续燃料管理体系建设”的交流座谈会。与会代表就航运可持续燃料政策、商业模式、标准体系、产业发展情况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为航运业的低碳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我们现将发言嘉宾的核心观点综述如下——

航运燃料低碳化进程正在加速

为控制全球升温,降低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国际海事组织(IMO)修订并通过了《2023年IMO船舶温室气体(GHG)减排战略》,明确了2050年前或左右,航运业要实现净零排放目标。

具体分段目标为,到2030年,国际航运温室气体年排放总量较2008年应至少减少20%,力争减少30%;到2040年,应减少70%,力争减少80%,并且要按《船用燃料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强度导则》进行排放核算。此外,IMO要求到2030年,近零/净零GHG排放技术、燃料或能源在国际航运业的应用占5%,力争达到10%。

 

IMO密集发布减排政策,以及欧盟将航运业碳排放纳入碳市场管理等行动,为国际航运业减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通过优化运营手段提高船舶能效外,航运业已将目光转向船用燃料领域,可持续燃料的使用和规模化应用愈发受到行业的关注和重视,航运燃料绿色低碳化进程正在加速。

可持续燃料规模应用面临多重挑战

虽然进程正在加快,但航运业的绿色转型并非一蹴而就。

从技术端来看,技术本身不是难题,但技术部署需要加快实施速度、降低相关成本、扩大应用规模。

从行业来看,航运业的管理和运营体系涉及的利益相关方众多,基于船舶的排放责任界定过程也较为复杂;船舶的规模和类型各不相同,且具有投资周期长的特点;以及单一可持续燃料替代方案可能难以满足航运业巨大的燃料需求等。

从市场来看,可持续燃料成本远高于传统燃料,将增加约60%的船舶总成本(涵盖船舶建造和运营)。当前,备受关注的可持续燃料主要有氢、氨、甲醇和液化天然气(LNG)。其中,氢、氨、甲醇的传统生产路线高度依赖化石能源;绿氢、绿氨、绿甲醇的生产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LNG作为2030年前的转型过渡燃料正在被广泛应用,但其长期减碳效果有限,且其开采、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甲烷排放需要被关注。

从应用来看,可持续燃料带来了船用发动机的变革,但相关技术仍处于前期探索阶段,还未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或给航运业的安全性带来一些挑战。同时,伴随燃料转换而来的还有配套运营管理方式升级、船员能力建设及船舶检验方法更新等方面的挑战。

推动中国可持续燃料发展的建议

一是应就绿色燃料的推广应用设立跨部门的统筹协调机制,从全产业链的角度制定行动计划。例如加强上中下游产业链特别是能源供给端、船舶制造端、航海运输端的协同发展;发布“看得见、摸得着 ”的技术路线图;出台更明确的产业扶持政策,引导产业链各方共同推动绿色航运燃料发展。

二是加强国际对话,基于国际标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船舶燃料标准体系。通过建立兼具经济和可操作性的核查方法学,进一步健全航运业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报告、核查管理体系;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保障基础数据的准确度和可信度;探索建立分级式绿色燃料认证体系;提升船舶污染标准等。

三是加速化石燃料动力船舶的存量替代。考虑到柴油动力船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建议结合国内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相关工作的具体要求,通过出台更为严格的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进一步限制并加速淘汰在港口作业的化石燃料动力船舶。

四是积极探索创新型商业模式,增加航运替代燃料的商业可行性。例如探索船舶租赁、设施共享、船货分离等模式,丰富相关金融支持手段,出台符合新业态发展趋势的鼓励性政策等。

EDF将如何助力国际航运脱碳?

凭借在IMO的咨询资格,EDF将与各缔约方和观察员机构开展合作,未来将着力推动在IMO进程下的三大优先事项——

  • 制定短期措施,助力国际航运业力争到2030年减少30%温室气体排放。

  • 制定中期措施,争取到2050年,助力国际航运业实现净零排放,并为港口周边社区带来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 推动替代燃料和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与各方一道开展相关研究,增进对不同类型可持续燃料的深入理解。

联系我们
感谢您对EDF中国工作的关心!如有联络需要,请填写表格,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请选择联络类型
  • 约稿/采访
  • 企业交流
  • 综合问题
  • 其他需求
提交成功!